国产机器人取得突破,成功刷新世界纪录,抢占全球56万亿的市场

导语: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已经形成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与安川电机这“四大家族”寡头垄断的境况,其他机器人厂商想要突围十分困难。这显然于他国的制造业安全不利。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现、人工成本攀升的今日,制造业不得不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机器人已然成为“工业之魂”。

56万亿蓝海待开发

不过,工业机器人具有局限性。

工业机器人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数据,如今全球工业界不过解决了3%-4%的规则、刚性物品的自动化生产搬运问题,尚有近96%的柔性异形、易损物品依赖人工。

这就需要软体机器人发挥作用。随着制造业不断向高精尖方向迈进,柔性机器人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如今全球软体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8.7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6万亿元,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并且,软体机器人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没有像工业机器人一样形成难以撼动的市场格局。

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已经形成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与安川电机这“四大家族”寡头垄断的境况,其他机器人厂商想要突围十分困难。这显然于他国的制造业安全不利。

而在软体机器人市场上,大多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有领先的可能性。

因此,软体机器人这56万亿的蓝海,成为各大企业、各国争抢的重点,我国也不例外。

中国软体机器人刷新纪录

如今,我国在软体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讲述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李铁风教授及其团队,成功让中国软体机器人突破万米级深潜的事迹。

马里亚纳海沟深度可达6-11千米,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想要下潜至这万米海沟,需要克服海底洋流、低温、1000个大气压等难题,这对软体机器人的设计、用材、动力等等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设计上,李铁风团队借鉴了能在7000多米深海中自由游动的狮子鱼的身体结构。狮子鱼的骨骼非常细碎,可以让它承受深海的超高压强。李铁风从狮子鱼上受到启发,将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化整为零,安装至软体机器人内部。

在用材上,李铁风团队对鱼鳍翼的核心材料——“人工肌肉”费了不少心思,最终克服了软体机器人鱼鳍翼在高压、低温以及长时间运作的条件下,运动变缓的问题。

而在动力上,李铁风团队历经上百次试验,最终构建起特殊电路结构,让电压达到软体机器人运作的需求。

最终在2019年,李铁风团队的仿生软体机器人成功完成10900米深海测试,并达成预定目标。由此,李铁风团队刷新了人类研制的软体机器人自驱动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纪录。

这为软体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运行提供了解决方案,于我国乃至全球机器人行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软体机器人领头羊

我国软体机器人不仅在科研领域表现优异,在商业上也很是优异。其中,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SRT)带领我国软体机器人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如今,SRT已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软体夹爪研制能力的公司。SRT的软体夹爪能轻松夹取生鸡蛋黄,而且保证蛋黄不破,可见其技术实力。

如今,SRT的产品在食品、生鲜、3C电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全球拿下了超300家客户,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软体机器人市场才起步不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一市场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障了我国的制造业安全。